培養溝通能力:表達情緒、判斷時機、確認目的


「有效的溝通需要建立在理性的思緒和穩定的情緒。」

在合作夥伴、伴侶和親屬關係裡,每當雙方互動遇上問題、狀況時,我們常常會將注意力放在「解決問題」上,而忽略確認雙方當下的狀態是否合適處理,於是有可能因為在「不適合」處理的時機點上,反而可能誤觸雙方的情緒,使得解決問題場面變得糾結。

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時,最需要的工具是「溝通」,然而溝通的成功與否,是需要建立在「理性的思考」和「穩定的情緒狀態」背景下才能夠進行的,所以這也就是為何每當我們保有個人的情緒狀態,或混雜的思緒狀態時,雙方便很難真正解決問題。

「溝通能力」是需要透過實作練習的,此外,確認何時適合溝通也是重要的「判斷能力」。如何判斷雙方是否適合溝通?關鍵點則在於雙方的「情緒表達」。過去我們在互動中,也許時常誤用了情緒的功能,常有不小心將情緒誤傷對方或者被他人情緒誤傷的經驗,使得我們在關係中不敢表達情緒,然而適時地表露自己的情緒,反而有助於彼此關係的連結感與親密度。

以下分享在關係中需要溝通時,可以使用和練習的工具,透過平時的善加練習,能夠逐步幫助彼此的溝通能力成長,並能有效地達成共識,持續往目標前進:

1.以「我訊息」表達情緒與狀況
藉由「我訊息式」的情緒表達,有助於雙方釐清彼此的狀態,並且從而判讀是否適合現在進行溝通,我訊息要注意的是「只是在表達我的感受」,小心留意在傳達過程中讓對方感覺被批判、責怪等。

【舉例】我現在感覺有點無力,對於我們的討論內容我現在沒有想法。

2.釐清雙方狀態,判斷溝通時機
透過我訊息來表達個人的狀態後,接下來就是進一步確認彼此目前的狀態,是否適合進行溝通,分享以下幾個參考,來讓各位能夠分辨是和的溝通時機:
(1)情緒狀態是穩定或情緒化?
(2)對方與自己的態度是積極或逃避?
(3)自己的表達方式是理性或情緒化?
(4)自己的思緒是否清晰有邏輯?
由於溝通是雙方需要一起協力完成的互動,所以除了判斷自己的狀態外,也需要判讀對方的狀態,當雙方的溝通意願同在一條線上時,溝通過程才有機會被啟動。

3.確認雙方溝通目的
當進入溝通階段時,重要的是確認彼此的「溝通目的」,有時當雙方都有意願溝通,但溝通過程卻不愉快或未能有所產出,而出現兜圈圈的情況時,通常是雙方的溝通目的不清楚。
在溝通開始前,確認彼此想要解決的「問題」,並確認溝通「順序」,然後再依雙方「狀態」來依序討論這些問題,如此才能逐漸讓溝通產生「共識」,並朝向雙方期許的方向前進。

【舉例】我們想要溝通的問題是「達到長久經營組織,我們需要如何分工?」,但進入溝通過程時,一方誤將重點放在「我的情緒是否被對方看見和接納」,另一方則將重點放在「我的意見有沒有被聆聽和採用」,當雙方的溝通立場有所出路時,就無法進行有效溝通,需要重新安頓好自己的狀態,以及釐清溝通目的,才能讓溝通繼續進行。

面對不同的對象,溝通的成長速度、初始水平也會有所不同,所以當面對新的溝通,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,也不用太自責、氣餒,溝通本是經由後天練習所養成的能力,而穩定的關係經營,是需要透過彼此有意願,不斷地練習成熟、理性的溝通方式,才能幫助彼此一起在關係中互相成長,並逐漸邁向成熟的互動關係,從而養成成熟的溝通能力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