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活動?壞活動?參與投入度決定收穫

A person standing on top of a ladder in the clouds.
「個人成長是由自己創造的。」


在台灣教育體制下,我們習慣學校的講授式教學法,但在年少時的我們,可能對於讀書、學習科目的喜好,會由「講師」的個人魅力、表達能力所影響,因為主觀地喜歡某些老師的特質或能力,而傾向於將那些科目學得特別專精,其他科目的學習則歸因於「那些老師教得不好,所以我學得不好」,然而實際情況是什麼呢?

在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裡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「雨悲晴喜」的體悟,他告訴世人「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」,不因為外在環境與個人際遇而感到快樂或悲傷。在生活裡,我們時常由於外在環境因素,而影響自己的行動和收穫,如:「下雨天我不出門」、「我今天心情不好不做事」、「那老師教得差,我成績也差」、「他對我不好,所以我們關係不好」等。

然而,不論在哪個場域或關係裡,其實我們都擁有「自主選擇權」,即使環境惡劣、人事物繁雜等,我們最終仍能選擇在這個境遇裡,決定自己要以什麼樣的型態展現,並且決定自己要從這個過程裡收穫多少,即使對方無法改變,我們仍握有改變自己現況的決定權。

如果習慣等待遇到自己所謂「適合」、「好的」、「有成長」等情境或人事物出現,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自主性投放到外在環境上,而將個人境遇交由外在所決定,自己則只能變成被動接收對方的提供,當對方沒有提供我所需要的東西時,我們便可能停留在「命運由外在掌控」的局面。

外在環境中,小至在外花兩小時或一天時間參與活動,大至在人際的社交活動裡等,我們都有可能遇到符合或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,然而如何決定自己在這個參與過程中的收穫程度,取決於個人的「參與投入度」。

我們以實際例子來看:有一個人他遇到喜歡的講師,他很認真投入,用各種方式想把講師的東西帶回家,甚至在過程中也深入參與並回饋個人反思,他認為在這活動結束後收穫滿滿,有所成長;而這一個人有天遇到他不喜歡的講師,他投入程度沒有上回高,並且在這次活動過程中,頻頻瞌睡或做自己的事情,最後當活動結束時他甚至不記得自己這次為何而來,認為沒有收穫而回真是空浪費時間。

從以上實例,我們可以清楚了解,活動講師(外在環境)的內容傳達固然是重要的,但當這個人選擇今晚的收穫由這個講師(外在環境)所決定時,因為主觀感受使自己決定關上耳朵,反而阻擋了自己一樣能在活動中學習與收穫的機會;然而參與活動只是一個個人生活的小小縮影,反映到現實生活上,有時我們面對自認為好或壞的環境,不一定由自己選擇而來的,但即使如此,別忘了我們仍然握有自己生命的「選擇權」,只要能夠為自己的選擇或成果負責,所有事情都有轉圜的方向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