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是都是我的錯:客觀分析事情的你我他
「所謂當局者迷,我們往往只選擇看見事情的其中一小部分。」
在我們熟悉的教育環境裡,當做錯事情的時候,我們大多被要求要將事情的責任,完全歸咎在自己身上,並且也強調在自我反省的過程裡,要去反省自己不足的部分,以「減少」自己不好的地方,並讓自己變得社會價值觀所認為的「更好」。
然而長期習慣過度極端的自我反省方式,反而可能因此變成過度「自我檢討」,變得無法接納自己的些微不順眼,這樣的思維模式長久下來,除了有礙於培養個人的自信心外,也可能使我們無法將事情做更全面的思考。
有時候,事情會出錯,並不一定完全所有責任都在自己身上,但是若只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檢討自己時,我們可能因為喋喋不休的「自我譴責」聲浪,反而無法做出為自己真正有益的進步與調整,也可能從而變得對自己感到無能為力,而失去嘗試的勇氣與信心。
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健康的「自我反思」能力呢?在接下來的生活裡,狀態回穩之後,試著在平時自我反省時,多加入幾個面向的思考,來幫助自己能夠更客觀地看待事實發生經過:
1.釐清所發生的事情
在事情發生時,穩定自己狀態之後,可以先試著回顧目前到底發生什麼事情,試著幫助自己回想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,如果容易忘記思考的過程,可以一邊回憶一邊紀錄,幫助自己確實了解事實層面發生的事情,並盡量單純描述事實。
【舉例】
我剛剛被老闆指責了,他說我週二給他的文件沒有處理好,對我感到很失望,並希望我能夠重新調整過他覺得不好的地方,再把文件交給他。
2.思考事情有關的各個面向:我、他人、環境
釐清剛剛發生的事情後,再進一步反思這個事情發生的可能原因,藉由「我做了什麼?」、「他人做了什麼?」、「外在環境上有什麼?」來進行思考。
【舉例】
他人做了什麼?老闆來指責我、老闆有他的做事標準、老闆有他個人對我的期待、老闆有時間壓力。
我做了什麼?我交了報告給他、我沒有事前理解和詢問老闆期望看到的報告需要什麼、我也有時間壓力。
外在環境有什麼?時間有限(一週內完成)、其他同事的作法不同。
3.向外尋求資源:詢問他人、資料等
最後的思考,則是針對這個情況的發生,我還有什麼方式能夠幫助我較客觀地釐清事實,如果當自己沒有辦法獨立完成上方的思考時,我有什麼外在資源可以幫助我釐清現況?
【舉例】
詢問和善的同事,了解事發的其他因素,如:今天老闆被惹到,所以也遷怒他人。
詢問能夠邏輯分析的朋友,協助釐清事發的其他可能原因(如上思考)。
詢問和善的同事,了解為什麼這份報告不過關,尋求同事建議。
詢問老闆,了解老闆不滿意的原因,以及後續能夠做的調整為何。
透過理性的方式,思考事情的脈絡,能夠幫助我們自己看得更多,也從而了解到自己並非是完全造成這個事情的唯一因素,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,不論是接觸過教育或心理科學,都讓我們知道影響一個人的原因不只基因、環境、個人想法等,還有各式各樣的因素,才會造就一個情況出來。
當能夠逐漸客觀地看待事情時,也能夠將責任做更好的區分,同時也避免了過度的自我反省,演變而成的自責感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