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思考方式,提升生活品質
「我們很習慣透過做事情來證明自己存在,卻很少去感受自己的『存在』!」
最近有緣和一位朋友一起喝茶,雖然常常有機會喝茶,但是我自己泡茶的時間並不多,在泡茶的過程有了一些新的體會。
人在社會結構下,如果要感受到自己存在,常常是用「做了些什麼」來評量的,當我和一些朋友談話時,常常會出現以下的對話:
他說:「我想賺很多錢!」
我說:「賺那麼多錢為了什麼呢?」
他說:「為了我的未來,買房、買車,過上好生活。」
我說:「什麼叫做好生活呢?」
他說:「......」
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思考我們真正要的生活是什麼,也不知道達到這樣的生活品質需要多少資源。如果客觀去分析,也許自己夢想的生活方式需要的並不是大量的金錢,但是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賺取大量的金錢,我們也就屏蔽掉了其他部分。常常聽到:
「我為了賺錢,犧牲掉了我的健康,犧牲掉了我的家庭、關係」
然而,這些其實也是比較明顯的標籤而已,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很基本而且很重要的東西。也就是當你問隨便一個路人,健康重不重要?大部分的人會回答重要,所以就變成金錢以外可以追求的標的,但是還是沒有脫離這樣的生活模式。
喝茶,或者說品茶,可以是一個不為了任何目標的活動,只是去感受當下的每一個發生,感受茶湯在身體裡面有什麼樣的反應,或是注意自己的呼吸,注意自己的動作。
簡單來說,就是從「做事情」的模式轉變成「在」的模式。
很大的關鍵點就在這裡,不去為了結果或是可量化的數字與物質努力。純粹只為了體驗當下,並且分享當下感受到的一切,其實就會是很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了。不過如何做到呢?
第一,借助媒介
就我個人的經驗,喝茶、聽一些緩慢、輕柔的音樂或是靜坐,都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去體驗到「在」,不為了任何事,就只是在當下感受發生在生命中的一切。
第二,放下聚焦
把注意力放在全面的感受上,不是特別一個點,有點像是使用相機的拉遠,把更多的資訊放進接受器裡面,不特別去瞄準某一個標的。這點非常重要,我們太習慣去聚焦在某一個事物上,這已經是根深柢固的習慣了。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中,不斷地在教我們這些技巧,這個技巧在學習或是做一些精細的工作是很重要的,但如果只有這種生活方式,也會常常覺得緊繃或是壓力很大。
這些工具都是有使用就會開始改變生活,不要害怕自己做得不好,先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看看,只要開始了,就一定會有效果。一開始訂太高的標準會讓自己望而卻步,一步一步往前,穩定地前進,並且讓自己的感受說話,這樣就有機會用不一樣的角度面對生活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