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情緒合作:建立互動界線,和心理倦怠說掰掰
「心太累,通常是你忙過頭的跡象。」
身邊有個朋友畢業後,進入職場也將近3年了,在近幾次見面時,陸續曾聽她說過在職場上遇到的一些事情,大多與「不知如何解決的人際關係上的問題」有關,這回見面時,看著她眉頭緊蹙,愁眉苦臉的神情:
他說:「唉,總感覺在做事情的時候,常常會被同事藉機塞一些額外非我份內的公事,導致我工作量大,沒辦法兼顧好自己的事情,我覺得好累。」
我說:「非你份內的事,你有拒絕的權利,有試著拒絕過嗎?」
他說:「有,可是對方總是趁我在忙碌的時候,刻意過來將工作塞給我,我常常想拒絕卻來不及反應,就只好吃下悶虧,這樣的互動方式日子也久了,我感覺我越來越難拒絕了。」
我說:「不論如何,你仍有拒絕的權利,為什麼會感覺變得更難拒絕呢?」
他說:「因為我後來發現,當我曾經答應幫過一次對方的忙,我後來試著想要拒絕時,對方卻不願領情甚至回說『沒問題,你OK的啦』,於是又硬是將工作塞在我手上了。」
我說:「你曾經有試過堅定自己的立場嗎?」
他說:「聽你這麼說,我發現我好像總會對自己的立場猶疑,所以總很難拒絕。」
其實,這位朋友的例子,是我們在生活中很常見的「界線與互動」的課題,尚且不知這位朋友過去發生過什麼事,然而回到現況,我們看到的是現在的他每當遇到被人「佔便宜」的情況時,便很難及時反應與拒絕,起因於內心對自己的立場還不夠堅定,也就是所謂的「對個人的互動界線模糊」,所以一不小心便容易在互動中,時常感受到「界線」受到侵犯的感覺。
當我們在與人互動中,尚不知如何拒絕他人,而不停地「去回應」他人需求時,久而久之,我們的內在會因為自我的耗盡,而感到內在的無力,於是便產生「心很累」的感受。
然而,學會如何溫柔而堅定地拒絕,是需要長時間練習的過程,在練習起溫柔拒絕他人的能力時,我們得先學習以下功課,才能幫助自己找回個人與外界互動過程中的「界線」,當感到心很累時,可以嘗試:
第一,停下來照顧自己的心情
「心很累」在英文上有一個很貼切的用語叫做「Burn out」,以意象來說就像是一個蠟燭的燃油燒盡了,或者用以描述一個人感到自我狀態低電量,而我們的身體通常都有「生理的提醒機制」,有就是當感受到心很疲憊的時候,我們通常會有一些明顯的生理或心理反應,生理上的例如:身體無力、思緒混沌等,心理上的例如:厭倦、倦怠、煩躁、不安、焦慮等,當出現這些情況時,不妨嘗試讓自己停下來,以各種習慣的放鬆方式先讓自己的情緒受到「支持」,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,直到感覺心理與生理狀態舒緩許多時,再繼續往前吧!
第二,觀察在互動中哪些情況會有不舒服的感覺
休息完後,可以練習回顧最近一次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互動經驗,試著找到在這段互動過程中,自己開始產生不舒服感受的關鍵點在哪裡,並且可以練習詢問自己以下問題:「為什麼我會感覺不舒服?」、「對方說了什麼話、做了什麼事、有什麼表情或反應嗎?」、「我為什麼不喜歡他的反應呢?」、「不喜歡是因為我有什麼既定的想法嗎?」,進行這樣的過程中,就是一種「自我對話」的練習,透過自我對話能夠幫助自己了解自己的想法,也能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步地學習「看見」與「接納」自己的感受,如此也能在這段過程中,逐漸地感受到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與支持。
第三,記錄下這些互動的情境,推敲出屬於自己的互動界線
當進行完第二點的練習後,可以試著用紙筆或任何自己習慣的方式,將這些珍貴的內容記錄下來,透過這些紀錄與反思的過程,也能逐漸推敲出「對自己來說,舒服的互動方式是什麼?」以及「我在互動中介意和會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有哪些?」,從這些事件、感受、想法的自我問答裡,就能夠慢慢地找到自己與人互動時,最舒適的界線位置,如此也才能在下次與他人互動時,也才能開始練習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拒絕。
在生活中,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負向情緒,而想試著用各種方式撇除或脫離這些讓我們不舒服的感受,然而不論是正向或負向情緒,其實對我們都是有好處的,情緒本身就是一種「自我保護」的感應機制,透過情緒的反應,我們才得以知道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什麼,也才有機會練習捍衛自己的聲音,保護自己的界線,創造與人舒適的互動距離。
下次當情緒起來的時候,不妨練習傾聽自己的情緒,學習和情緒的各種樣貌相處、和好,慢慢地自己將會發現,這些情緒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難能可貴的好朋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