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少焦慮行事:「三招」教你自在面對生活
「人生就像是騎腳踏車,想要不左右傾斜,就是不斷往前走」
在日常生活中,當我在面對改變的時候,或是突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,都會出現焦慮的狀況,而這些焦慮,往往會讓我們做出衝動或是逃離痛苦的選擇。當我們冷靜下來才又懊悔,當初怎麼做出這樣的選擇,然而,時間一久,我們又會忘記,直到下一次的事件到來。
最近一個朋友跟我分享,當他在工作的時候,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時間,好像想做的事情都沒辦法做,但是真的休假,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閒下來,應改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在這樣的循環中,慢慢就覺得不知道為什麼而活。
他找到我們(洞見工作室)的時候,我看到的是一個焦慮而又疲憊的形象。
我說:「你知道是什麼在操控你的生活嗎?」
他說:「不是我在控制嗎?說實話我沒想過這個問題,我只想解決眼前的事。」
我說:「我們常常把事跟情混在一起,所以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。很多時候在處理事之前要先看到自己的情緒。之後了解自己想往哪裡去,再找出第一步,這樣才能把事情分解並開始行動。」
如果今天是你遇到突然出現的事情,會怎麼處理呢?很多人一定會說: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囉。
我們常常會有先做了再說的習慣,但是如果沒有了解到底要做什麼,其實常常會事倍功半,而且也會讓自己消耗很多精力。以下就分享簡單的三招,讓大家今後面對事情有不一樣的方式。
第一,看見情緒
很多時候做事情要先看到背後的驅動力,事情可能並沒有那麼急迫或是嚴重,但是我們常常會在腦袋中「小劇場」,好像每天都要世界末日一樣。唯有看見情緒,才能真正去面對與處理,所以第一步就是現看見情緒。
第二,訂下目的
在行動之前要先知道要往哪裡去,不然常常會朝著反方向走,這裡的目的有點像是北極星一樣的方向,不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輪廓,但是可以是在路上的引路指標。當然這個目的可以時時調整。
第三,第一步計畫
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行動的原因,在於覺得自己會做不好,好像沒辦法達到很好的水準,乾脆就不做了,這樣至少當別人問起的時候,還可以說:是因為我不想做,如果我真的要做馬上就可以完成。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,我們就很難開始一件事,所以先訂下一個小的目標,然後再慢慢往前,只要每一天都有多做一些就是很棒的事了。
例如:今天老闆在下班時間臨時要你處理一件事,先觀察自己在接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有沒有情緒反應,如果有的話先不要處理事情,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深呼吸或是走走路,讓自己的情感可以流動,等到情緒穩定之後再處理事情。第二步,看看自己想要在這件事情中得到什麼,是想得到老闆對自己的賞識,還是想趕快把事情完成。訂下目標之後,行動也會不一樣。最後,第一步是什麼,是打開電腦,還是先回覆老闆說自己有急事在忙,明天再處理,不管是什麼選擇,至少自己內部已經先統整過了。
運用這種方法,其實就不會再事情來的時候手忙腳亂,也可以讓自己的能量有一個統一的方向,不會內部衝突,更可以把能量放在需要的地方。
大部分的事情,只要啟動了,焦慮就會下降,就像腳踏車開始往前了就不會那麼容易倒了。
在日常生活中,當我在面對改變的時候,或是突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,都會出現焦慮的狀況,而這些焦慮,往往會讓我們做出衝動或是逃離痛苦的選擇。當我們冷靜下來才又懊悔,當初怎麼做出這樣的選擇,然而,時間一久,我們又會忘記,直到下一次的事件到來。
最近一個朋友跟我分享,當他在工作的時候,常常會覺得自己沒時間,好像想做的事情都沒辦法做,但是真的休假,又覺得自己不應該閒下來,應改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在這樣的循環中,慢慢就覺得不知道為什麼而活。
他找到我們(洞見工作室)的時候,我看到的是一個焦慮而又疲憊的形象。
我說:「你知道是什麼在操控你的生活嗎?」
他說:「不是我在控制嗎?說實話我沒想過這個問題,我只想解決眼前的事。」
我說:「我們常常把事跟情混在一起,所以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。很多時候在處理事之前要先看到自己的情緒。之後了解自己想往哪裡去,再找出第一步,這樣才能把事情分解並開始行動。」
如果今天是你遇到突然出現的事情,會怎麼處理呢?很多人一定會說: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囉。
我們常常會有先做了再說的習慣,但是如果沒有了解到底要做什麼,其實常常會事倍功半,而且也會讓自己消耗很多精力。以下就分享簡單的三招,讓大家今後面對事情有不一樣的方式。
第一,看見情緒
很多時候做事情要先看到背後的驅動力,事情可能並沒有那麼急迫或是嚴重,但是我們常常會在腦袋中「小劇場」,好像每天都要世界末日一樣。唯有看見情緒,才能真正去面對與處理,所以第一步就是現看見情緒。
第二,訂下目的
在行動之前要先知道要往哪裡去,不然常常會朝著反方向走,這裡的目的有點像是北極星一樣的方向,不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輪廓,但是可以是在路上的引路指標。當然這個目的可以時時調整。
第三,第一步計畫
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行動的原因,在於覺得自己會做不好,好像沒辦法達到很好的水準,乾脆就不做了,這樣至少當別人問起的時候,還可以說:是因為我不想做,如果我真的要做馬上就可以完成。在這樣的思考模式下,我們就很難開始一件事,所以先訂下一個小的目標,然後再慢慢往前,只要每一天都有多做一些就是很棒的事了。
例如:今天老闆在下班時間臨時要你處理一件事,先觀察自己在接收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有沒有情緒反應,如果有的話先不要處理事情,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,深呼吸或是走走路,讓自己的情感可以流動,等到情緒穩定之後再處理事情。第二步,看看自己想要在這件事情中得到什麼,是想得到老闆對自己的賞識,還是想趕快把事情完成。訂下目標之後,行動也會不一樣。最後,第一步是什麼,是打開電腦,還是先回覆老闆說自己有急事在忙,明天再處理,不管是什麼選擇,至少自己內部已經先統整過了。
運用這種方法,其實就不會再事情來的時候手忙腳亂,也可以讓自己的能量有一個統一的方向,不會內部衝突,更可以把能量放在需要的地方。
大部分的事情,只要啟動了,焦慮就會下降,就像腳踏車開始往前了就不會那麼容易倒了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