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想法動起來:找到所愛要透過行動達成
「我們每天花許多時間關注他人,卻忘了關注自己真正的想要和需求。」
在過去,七零年代前出生的父母們,那時候的人們只要跟隨社會脈動前進,似乎就能找到一條前進的方向,生活中的選項沒有現今如此多元,面對「成功」的定義,限縮於「找到穩定工作、建立家庭、專攻一職、保持好成績」等單一的參考指標;出生於現今世代,八、九零年代的我們,社會開始產生改變,對於人生的目標、自我的定位等,都不如以前來的單一,社會呈現出「多元發展」的趨勢,每個人有了更多「選擇的自由權」,可以重新掌握更多自我發展的「可能性」。
然而,現今面對玲瑯滿目的選擇,反而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,每天我們對於「午餐吃什麼」、「我想做什麼?」、「我想要什麼?」等問題,已經成為熟悉的「選擇題」,這也正是現在多元發展社會的特色,每一個問題透過自我探索,都能找到不只一個答案。
面對如今現況,有的人會說:「我有選擇障礙,該怎麼辦呢?」事實上,並非我們天生不會做選擇,而是「決策」的思維模式,需要透過後天所建立而成的「思考習慣」,當我們透過一次又一次練習「選擇」的過程,不斷地累積一次又一次「成功」的經驗,這樣的過程,便是在統整出屬於自己「衡量事情」的方式:我喜歡什麼?我想要什麼?我需要什麼?如此便強化我們在生活中逐漸習慣「做選擇」的行為,並認為做選擇是件「愉快」的過程,逐漸掌握自己的「生活自主性」,減少面對選擇時的「麻煩」感受,從而能在不斷決策與嘗試的過程中,找到自己「真正所愛」。
我們如何從決策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/目標呢?我們可以先從一些問題開始,逐步建立選擇的思考習慣:
第一,「回憶」過往做事感到快樂的經驗
透過回憶的過程,主要是幫助自己從過往經驗的資料庫裡,直接提取出自己做起來「感到愉悅」、「喜歡」的事情,便能有利自己在之後生活裡做選擇時,有備用的參考答案。在回憶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詢問自己以下問題:
1.我為什麼對這個經驗感到印象深刻?
2.在這個事件中,我感到愉快和喜歡的部分是什麼?
3.當時是我自己一個人的情境,還是與多人互動的情境?
4.這愉快的過程中,我特別享受的是哪個部分?
5.如果現在生活中有時間了,我想再去做這件事嗎?
第二,「統整」自己想要投入去做的行動
從第一步的問答中,我們要開始「聚焦」與「統整」問題背後的答案,對自己來說重要的「關鍵字」是什麼,當累積越多面對生活選擇時的「關鍵字」,我們便會更清楚知道自己「喜歡」什麼,對於生活中選擇與行動的嘗試,也更有方向性。第二步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:
1.在這件事中,我做了什麼事?(散步、看書、寫作、打桌遊、聊天、運動...等)
2.我喜歡一個人還是與多人一起做這件事?(喜歡獨處、喜歡社交)
3.在這件事體驗的過程中,我最看重的感覺是什麼?(互動的合作性、和諧、溫馨、刺激、冒險、競爭、挑戰、關懷、陪伴、歡樂、支持等)
第三,化為行動,透過「嘗試」累積成功經驗
透過一、二步驟的自我探索,我們會開始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、喜歡的感覺、互動的氛圍等重要的生活指標,在爾後面對諸多選擇時,包刮「這個聚會我要不要去?」、「我想不想要這樣的互動方式?」、「我喜不喜歡做這件事情?」等,都能夠開始依照自己的「喜好」來做決定。
當我們學會為自己做選擇時,便重拾了對生活的自主性,也開始朝「自己想要生活」的方向前進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