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自己和好:了解情緒的意義,看見自己的能力

Rays from the sunset burst through the Daytona Beach clouds and reflect perfectly on the calm sea waters
「其實我們往往比自己所想像的,還來得有能力。」

在社會生活中,通常我們在一週的經歷裡,難免遇到一些「不美滿」的事情。然而,隨著不美滿的事情日積月累的發生,在頻頻遇見相似難以處理和面對的情境,久而久之,我們可能會誤將個人思緒的注意力,放置在「不開心」的感受上,而可能將感受蔓延至生活的其他部分,成為自己面對這些生活處境時的「結論」或「統一說法」,例如:

「今天又被同事尖酸刻薄的對待,感覺我上班一直以來都有種壓力和不快樂。」

「今天聽到家人又拿我跟其他人比較,這讓我感覺挫折,我感覺我常常只能生氣和無力面對生活這些事情。」

「今天另一半又對著我發脾氣,但我卻只能一直忍受他的情緒,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做不到。」

「今天看著一直以來我所看重的好朋友,又和其他朋友私揪出去,我感覺我好像總是被他給遺忘,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。」

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景,然而當我們遇到這些情況時,除了將注意力放在當時無法停止的情緒外,我們還能夠試著對於「情緒」與「社會規則」,重新且充分的認識。

第一,情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,正負向只是功能性,無關優劣之分

在面對情境的時候,我們難免會產生「情緒」,但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情緒本來就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,而在成長經驗裡,社會環境中對於正向情緒的支持、負向情緒的否定,常間接地影響我們對於自己的「情緒功能」有偏頗的看法—誤解情緒的正負向功能是有「好」、「壞」分別的。
然而實際上,情緒之所以能表現出正、負向的特徵,正是代表著我們的「情緒功能」正常且努力的工作,才得以展現出來的結果,而情緒的正負向表現,都是在提醒自己試著去留意與覺察自己,以做到「自我保護」的能力,它們都是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,「情緒功能」正常發揮中,很重要的「訊息」,但因為社會的教育裡,通常只褒揚正向情緒,而忽略了負向情緒的功能性,甚至可能還學習到用「壓抑」的方式處理負向情緒時,久而久之,在如此除了讓人們逐漸忘記如何陪伴、善用、解讀自己的負向情緒,也使得人們對於「情緒」有二元對立的誤解(正向情緒極是好的,負向情緒極是差的)。

第二,社會的運行規則是不美滿的,但人是活的,並且有能力面對生活的變化無常
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時常會發現他人對我們有所不合理的要求,而我們對他人也有所期待,但在成長經驗裡,我們會逐漸發現原來藉由外在世界獲得個人期待、需求的滿足是高難度的;此外,我們也會發現生活中因為這些互動上的差異等,個人內在心裡所感受到的諸多感受,我們也逐漸發覺在生活中有時與他人的互動百感交集,有時與他人的互動舒適自在。而以上種種,在我們生活中的體驗,都是深刻且親身經歷的情景,但這其實正是社會運行的常態規則。
然而在有了這一層面的釐清與看見,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多與人互動,便會逐漸理解其實每個人面對生活的「態度」、「經驗」、「能力」都各不相同,即使面對相同的情境,一百個人卻未必會有重複的應對方法與反應,而每個人所會遇到的困境和擅長的領域又各不相同,於是我們可以從此有更深入的理解是「人皆有能」的事實。

嘗試用新的角度理解自己與社會時,便會發現即使我們今天感到自己在一處「陷落」,但那其實也只是主觀的認為自己是「陷落」的,當我們試著從感到陷落的經驗裡,去看見自己面對生活其他部分仍能正常運作,並且若能將這次原先感到「陷落」的經驗,轉換為新的學習視野,去釐清自己「是所有時候都無能為力嗎?」、「為何只有這些情境會感到陷落?」以及「為何會將這些境遇做為挑戰?」時,透過這樣的過程,我們便能夠重新發現自己其實有很多可能性與資源,「實際自己往往比想像地來的強大許多」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