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溝通不再卡卡,流暢三要訣:聽、問、答


「我們都在透過自己的世界,去理解他人。」

我們每個人出生於不同的環境,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長大,所接觸和學習的文化也不完全相似,因此產生性格的「多元性」,我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,也使得看待同一事件時,會有各式各樣的見解,於是我們在互動時的溝通,便可能不同的人,創造出不同的關係與交情的深度。

然而,即便是認識好幾年的朋友、伴侶,我們都難免因雙方的「主觀」而產生摩擦,因為人們的存在方式是以「主觀」世界來做詮釋的,而我們也沒有讀心術這樣特異功能的情況下,對於雙方想法上的誤解和對事情有不同的解讀,這都是關係中需要溝通的功課。

以莊子與惠施的經典故事「魚樂之辯」為例,也深刻地反應出這樣的道理,在關係裡,我們不是對方,又要如何得知對方的想法呢?此時,「溝通」便是很重要的工具,幫助我們度過互動時感到模稜兩可的時分,想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我們可以與他人開始嘗試以下的方法,來幫助彼此溝通順利:

第一,傾聽,聽「懂」對方說的話
傾聽是溝通中最重要的工具,然而我們常常關注在「聽見」,而非真的「聽懂」,當沒有確實聽懂對方所表達的意思,或藉由對方所表達的以自己的方式另外詮釋時,此時通常與對方真實想表達的意思有所偏離了。
當下次遇到與他人聊天、溝通、討論等情境時,可以試著「觀察」自己是否確實聽懂對方的話,還是不小心將對方的話陷入到自己個人的自我解讀或「小劇場」當中了呢?

第二,詢問,「確認」對方的涵義
當發現自己沒有聽懂對方的意思時,誤會往往是由此而生,這時我們可以多做「詢問」的動作,將這個習慣建立在每次與人的互動裡,可以有效幫助自己釐清、了解對方表達的習慣和涵義。
然而要如何確認對方的想法?可以試著我訊息的方式向對方核對:「我聽到你剛說OO,那是指OOOO這個意思嗎?」。

第三,表達,「說」出自己的理解
如果透過第二步的方式,得到對方重新解說的答案後,已經能夠釐清整個互動現況,也沒有產生誤會或摩擦,平時可以使用到第二步的溝通就足夠雙方理解立場了。
然而有時產生誤會時,重要的是除了理解對方的想法外,還需要知會對方自己對於同樣事件的看法是什麼,當我們開始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時,也是在幫助關係的溝通能夠加深與進步。
表達自己的想法,一樣需要保持「我訊息」的重要原則,記得我們只是表達自己的「習慣」、「價值觀」、「感受」,但表達這些事情並非要對方負責或買單的意思,可以試著這麼說:「當我聽到你說⋯時,我的理解/感受是什麼,所以剛才聽完⋯」。

關係需要經營,正如溝通也是需要練習的,想要創造良好的互動關係,把握友善溝通的要點,是需要時常練習的重要功課,現在就試著從較信任與雙方期望進步的關係,開始練習吧!

最後,雙方溝通時,記得尊重雙方的理念和想法,達成的共識以雙方都能接受為重要的衡量標準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