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離低靡與困頓的兩大良方:好奇與陪伴


「多好奇,少評斷;多陪伴,少答案」

平衡的生活,這句話似乎很簡單,但是其中卻藏有非常大的學問,正所謂:「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」。當偏向某一個方向太多的時候,都會往另一邊移動,所以找到自己舒適的位子,並且隨著外界調整,似乎就是一種生活的智慧。

在和家教學生互動的時候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,有時候上課的狀態很好,可以有很多的進展,但有時候就學生就會不想做事,這時候就考驗老師的彈性與覺察了。我曾經在某一堂課,看到學生躺在地上,而什麼都不想做,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,就像是一顆洩了氣的皮球,在評估與觀察之後,我決定與他玩桌遊。有趣的是他開始玩沒多久,似乎又恢復了精神,但我沒有馬上回到正課,而是透過遊戲的過程中與他交流,讓他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無力,然後是如何回到有精神的狀態的。

我常常聽到家長和小孩說,你玩遊戲這麼有精神,那就去念書寫作業呀。這樣容易讓小孩不願意與家長互動,似乎只要好轉就必須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,這樣的互動模式不容易培養起孩子的自立,可以在這些時候多好奇孩子的狀態轉變,讓他有機會說出來,並且覺察到自己的模式,也許未來就會有機會改變。

放慢自己的步調,與孩子在一起,也許做的事不是原本計畫好的,但能讓孩子狀況變好也就是很棒的轉換了,就計算時間而言,兩小時的課,學生在前15分鐘表現出狀態不佳,玩桌遊花了20分鐘,我還剩下85分鐘的課程時間,而且學生的狀態是非常好的,那堂課也讓我發現我腦中覺得需要花很多時間,但是實際也許沒有那麼多,也讓我在下次等待的時候更有信心,並且願意多給學生一些空間。

簡單小結一下,其實就是陪伴、等待、好奇、提問,這樣其實就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的問題了,很多時候問題只是我們沒有完全了解事件全貌,問題可能只是表象,底下有非常龐大的元素,多好奇與觀察,會發現非常有趣的!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