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養信心:從練習「相信自己」開始
「信心是由後天培養的。」
在生活中和許多朋友聊天,聊到關於個人困擾的話題時,當我們再深入詢問朋友,對於困擾背後的原因,「我缺乏信心」是常見的答案之一。
在我們成長過程中,可能由於長時間地經歷過某些挫敗,在當時也未能妥善調解挫敗的感受,而使我們建立起認為自己沒有信心的「信念」,以致未來再次遇到相似的挫敗情境時,會習慣性地喚起內心那個認為沒有信心的「想法」。
在反覆地使用相似的「想法」和「信念」,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境時,會有助於加強我們對於某些情境的「思考習慣」。由此我們可以發現,「思考模式」其實是培養出來的,當我們能夠讓自己感受不自信,相反地其實我們也有能力讓自己感到有信心,因為「信心」─「相信自己的心」,是一種透過「自我相信」的能力,所逐漸培養起對自我內心感到信任的「收穫」。
對於現在正面臨著感受自己「沒信心」的情況時,我們可以做些練習,幫助自己和自己產生連結,培養起「自我相信」的能力,同時也能與自己建立「信任關係」,便能逐步培養起對自我的「信心」感受。對於「自我相信」的練習,不論何時何地,我們都可以參考下列作法來做學習:
1.「自我接納」─練習相信自己的感受
人的大腦擁有能夠處理理性與感性的部分,擁有感受與思考並能透過語言功能表達出來,能夠表現出邏輯性及情感性都是身為人可貴之處。
所以試著練習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「情緒」(情感功能),並且學習在情緒不穩時照顧、安撫、穩定自己的心情,這就是在學習「自我接納」。
透過自我接納,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「相信」與「包容」,如此除了能夠穩定情緒狀態外,也能藉由這個過程加深與自己的情感連結,便是在與自己建立「信任關係」,同時也能夠學會自我同理,頻繁地練習,當我們能夠真正學會同理自己時,便能由此出發去學會同理他人。
2.「自我肯定」─練習相信自己的特質與能力
在生活中,我們多少都會收到他人對我們的評語。然而面對正向的評語,在傳統中華文化強調謙遜的習慣中,會讓我們「不好意思」接受他人對我們的肯定,但是無法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各種特質與能力時,反而會影響到對自己的信心程度。
相信自己的特質與能力,也是需要練習的,不論是藉由自我探索、性向測驗或真實生活中他人的回饋等,我們透過各種管道去發現自己的長短處,並學習「接納」與「肯定」。每天花點時間,練習將注意力放在可以發揮的特質或能力,除了能夠幫助自己塑造自我形象外,在這過程中也能幫助自己更加「相信」自己的特質與能力,使自己變得更有信心。
3.「自我鼓勵」─練習相信自己能突破現況
我們每天都有可能會經歷一些突發狀況,這些突發狀況可能使得我們感覺有情緒,甚或感覺自己無力面對。
但當事情還未解決,自己還是得繼續面對這件事情時,我們除了感到情緒外,也可以藉機當作自我練習的好機會,告訴自己「我可以試試看,就當作盡力嘗試」,仔細想想,在生活中多數時候,我們想一直遇到困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然而當困難結束或暫時離開,我們通常也很難再為自己創造困境,因為「趨樂避苦」也是人們生存的生理機制之一。
所以與其選擇擔憂還未發生的未來事,讓自己更加心煩氣躁,其實我們也可以選擇用新的「想法」幫助自己度過難關,在平時就練習「自我鼓勵」,不論遇到瓶頸或順境,都不忘像鼓勵親朋好友般地給予自己加油打氣,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「自我相信」的能力,同時也能加深和自己的「信任關係」,使自信心更容易培養起來。
藉由外在所建立起的自信心,有時會變成是藉由比較所獲得的「自我優越感」,當失去他人的讚美、鼓勵時,可能信心的感受會隨之撼動。然而透過自己所產生的信心感受,卻是能夠帶著走的能力,即使遇到任何環境變化,都仍能「相信自己」有能力應對生活。
現在就開始練習透過自己培養起無人能撼動的扎實「自信心」吧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