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止比較:發覺內在真正的渴望
「不斷地與他人比較,我們會在與他人較勁的洪流裡忘了自己。」
「比較」與「競爭」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部分,即使現在社會變化逐漸朝多元化發展,開始喊著「每個人是不一樣的」口號,但要在生活中實踐尊重他人、接納差異的想法,還是有難度的。
一個原因在於,從小不論是社會環境或教育體制裡,當我們在自我安全感尚未建立完全時,多數人被教育要拚、要贏、要競爭,當習慣競爭的生活模式,突然停下來要和他人單純和平共處時,便反而容易引動內在「不安」的因子,過去內心因為長時間與人競爭,獲得一些安全感,然而當開始不用再與他人較勁時,回過頭來看自己還剩下什麼?當要靜下來面對那個未知的自己和旅程時,這可能會讓多數人感到徬徨,因而選擇繼續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。
數十年的歲月,轉瞬間我們長為成人,終於有足夠時間也拾回自由,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然而在前幾十年的較勁模式下,長期透過與他人比較來獲得優越、自信的感受,一旦要放下此模式,突然停下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時,內心與他人或是社會價值觀「比較」的聲音,就像是警報般再此響起,不安的感受可能使得自己,最終還是選擇保持原樣了。
面對這樣的情況時,當我們卡在較勁的洪流裡,無法與社會價值觀或他人的想法置之事外時,除了穩定內心不安、無力的狀態,我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,幫助自己在遇到相似情境時,可以靠自己解圍:
第一,看到自己「正在與他人比較」
第二,與他人比較,我得到了什麼?
第三,所獲得的是我真正想要的嗎?
藉由三個步驟,幫助自己將注意力從複雜的思緒,帶回到現在,關心現下正在因習慣性比較,而進到自己與他人衡量的情境裡,當下的自己正因為經歷這個情境,而感到不舒適,透過這個看到的過程,試著做些事情緩和情緒,將注意力暫時帶往其他地方,以保持自己的行動力。
第二步,在狀態平穩後,再次回到思緒,試著解讀為何習慣比較的自己。其實在成長過程裡,我們都逐漸知道,每個人存在於社會上的目標都不相同,即使處在相同的關係、年齡階段,我們所期望的生活、夢想也都是獨立而多元的,接著詢問自己「為什麼我會繼續將自己與他人比較?」、「我從和他人比較的過程中,得到什麼感受嗎?」。
最後第三步,幫助自己與「和他人比較」的習慣暫時脫離,再次詢問自己「透過比較,我真的獲得我想要的生活了嗎?」,去看見過去不斷比較時,因而被疏遠的那個內心─真正想要的聲音。
我們常聽人說「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」,然而這句話同時也道出生為人的「可塑性」,能夠選擇自己的生活,也是我們最可貴的禮物,想要的生活永遠可以重新創造,我們可以選擇與自己意見相左,也可以選擇與自己和平共處,不論面對的是何種生活的思考方式,透過穩定情緒後,我們都能再次創造面對生活的新答案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