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?詢問及核對的溝通小撇步


我們常常需要和人溝通,在「表達想法」的過程裡,就有可能產生誤會,誤會可能來自於:沒表達清楚、沒聽懂對方的意思,以及用自己的想法詮釋對方的意思等,在互動裡若產生誤解,便有可能導致摩擦和情緒,當陷入這樣的場面時,雙方也不容易達成共識。

我來分享一個故事。以前,我是一個容易腦內小劇場的人,在跟他人對話時,當出現一句我感到不理解的話,我腦袋便開始解讀,然後就越想越糾結,甚至心裡會產生各種念頭「他是不是在講我什麼?」、「他是不是在拿我跟別人比較?」、「他是不是覺得我不重要?」等,我越猜測越有情緒,在結束之後常常帶著不滿離開,但我始終不理解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。然而,隨著多次誤解沒有在第一時間釐清,我的情緒累積越多,便在一次跟對方互動的情況下產生摩擦,但也因此對方才表達出「啊,我其實不是那個意思,我的意思是這樣這樣,我沒想到會讓你有這樣的想法和感覺。」

於是我糾結的大腦就此疏通,而我從中發現語言和文字的奧妙,可能一樣的說法、文字,但隨著每個人不同邏輯、認知與感覺,表達與理解的意思可能天差地遠。在那之後,我開始練習在遇到我不理解的語句時,我會直接「詢問」對方,以便進行「核對」:「剛剛你說的那句話,是指OOO的意思,是嗎?」我會明確地向對方指出我不懂的語句,然後表達我的理解,最後問一句「是嗎?」表示核對。

如此一來,我便能在當下就釐清對方的意思,也逐漸不會在結束後,帶著情緒離開。而多一步詢問與核對,彼此也更容易在討論中表達想法,激盪出更多靈感與火花,讓討論更能達成共識,而雙方的關係也會因此變得更加融洽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