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潮的時候:聽見內在的聲音,看見與走向外在的資源
在生活中,偶爾會有感覺低潮的時候,通常是因為經歷一些事情,成為引爆點,而陷入到這樣的時刻。在當時,會感覺自己做什麼也不是,對自己感到氣餒,也慢慢地想要減少與人的互動,但越將自己與外在隔絕,也越是增長待在低潮裡的時間。
我以前面對突來的低潮時,也常常會無法自拔,漸漸地我開始發現,每當自己低潮時,越不與人接觸、尋求外援,我便越難真的看見生活實際的問題與真相,從而讓自己重拾能力和信心,去重新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大約在兩年前,正值大三的我,剛經歷過大學最低潮時期。在當時,人際關係上受到一些挫折,也還尚未有足夠處理、調適挫敗感的能力,於是,我選擇與周邊的人們,開始保持安全距離,也展開一段獨立生活的歲月。然而,當時的我,面對自己的狀態,一直感到非常徬徨,甚至在那樣的挫敗感裡,已經衍生出我對自我的否定感。
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我,就在有一天系上的臉書社團裡,看到了校內輔導室「志工團」的招募文宣,從文宣上字裡行間的課程描述:認識自己、同理心、陪伴、成為志工、服務他人......,忽然間,喚醒我內在的聲音─「我想來這裡,也許有機會重新了解我自己吧」,於是,一夕間,我做了一個我也不確定是否真的能有所獲得的決定,便鼓起勇氣,隻身前往了活動現場。
沒想到,在那一個學期裡,我帶著「了解自己」、「了解服務」的學習目的,在社團的課程竟然越上越起勁。每一次上課,我都充分地參與互動與討論,也由於心輔中心講求「隱私」、「尊重」的原則,讓我在每次的課堂分享裡有了表達的機會,也藉此找到自己心有所往的方向。不知不覺間,這一待便待了三年,我從原先的社員,變成了幹部,再變成社團的老屁股,也在這裡結交了一群誠心的朋友,一起度過了辦活動時共患難的時光。
在那樣的經驗裡,我學習到面對低潮有很多種方法,暫時且適切的自我休養仍是有幫助的,然而藉由走出去,去外界參與,去與人群接觸,去尋求朋友支援,讓我了解到即使在某些關係裡曾經挫敗,我們也依然能夠在其他關係裡,發現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,而外在的人們、朋友就像一面鏡子,更能夠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,有時可能會感到氣餒,但也會使自己更有信心與勇氣,去面對過去,跟過去的自己和好,並用自己在生活中的親身參與,和自己一同迎向嶄新的明天。
從那時後,我便和自己說:「我永遠有機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只要我採取行動。」
留言
張貼留言